走街串巷
草市街和北大街紧邻,一头是新华大道文武路口,另一头是北门大桥。都是老成都很熟悉的一段路,也是我以前读书的必经的路段。
草市街,顾名思义,这条街是成都过去买卖草料的市场,那个年代还没有席梦思,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用的草垫,不过近代的草市街则聚集了不少家具店和成都较早一批的时装店。
而北大街则是传统的北门大桥入城之后的主干道。曾经的北大街分为了三段,因为街道扩建,部分段进行了拆除,所以今天的北大街比早年短一截。
成都名小吃“郭汤圆”早年就从这一带起家的,创始人郭永发1923年就在这里靠挑担卖洗沙汤圆,到了上世纪40年代,便在北大街开店营业。如今这里美食遍地,想来也是遗传了这样的基因吧。(据袁庭栋《成都街巷志》)
从和平电影院旁边的灶君庙街穿进来,有一个偌大的美食广场。灶君庙街上的灶君庙早已不在,但也保留了这条几十米长的老街。街上有始建于清朝的金沙庵,是成都老城区有名的尼姑庵。
旁边几步路的“三雅大肉面”,饭点时间总是排队,招牌的大肉面,入口即化的大肉,百吃不厌。
年末了,在新开寺街和玉泉街的街口,老社区婆婆爷爷的香肠腊肉也已经挂出来了。“王大爷香肠腊肉”就在新开寺街头的小区门口,香肠晾晒得错落有致哈尔滨烧饼,卖主看起了哪一串王大爷就拿杆杆夺下来。
在这里,王大爷一做就是十几年。
王大爷旁边的“田婆婆腊肉”,也是属于网红级别的腊肉摊了。虽然店面不大,但品类全得很,再加上名气不小,所以很多外地的顾客,都直接在田婆婆这儿订了直接快递过去。
每天,她都要坐在自己的摊摊旁边,和街坊邻居、新老顾客摆下家常。
网红腊肉的对门子,就是刚才说到的美食广场了。
跷脚牛肉、万州烤鱼、干锅炒菜、火锅串串,川渝风味的馆子,在这里应有尽有。曾经有一阵子特别迷干锅,干锅兔、掌中宝、肥肠、鸡翅、虾子,经常换到起吃。
图 / 帅哥小宽宽
“干锅传奇”在这个美食广场上人气补差,除了干锅还有家常菜哈尔滨烧饼,配上一份糖醋莲白和番茄煎蛋汤,开胃又解腻。
图 / 桃桃、梦
冬季成都人就爱吃羊肉汤,但是这家“龙厨郑肥羊涮羊肉”,也有不少食客光顾。可能是因为北方菜系的缘故,份量上也超级实在,关键还物美价廉。东西新鲜不说,味道也很纯正。
图 /
“口口香栗子冰粉”应该也是开了多年的老店了,这个季节店里有板栗和糖葫芦,个头不大,但外壳很薄,一剥就开,口感香甜且糯。
热乎乎的,和这个季节再配不过了。
在老城区最不缺的就是饼店、包子店,在这里有“徽州大包”“哈尔滨烤饼”“战旗包子”,家家都各有特色。
“战旗包子”可是妈妈辈最喜欢的了,原来住鼓楼街的时候,隔三差五都要买点回来。就像现在很多爷爷奶奶去接孙子孙女放学,路过也总要买几个。
图 / 大花菜小花菜
鲜肉、芽菜、白糖、芝麻,都不晓得吃了好多年了,好味道伴着时间总是会加分。小时候喜欢吃糖,最喜欢的就是白糖芝麻,但是现在年纪大了,一个胖子是没资格再吃了。
图 / 布兰
“徽州大包”则与成都传统的包子不太一样,比如酱肉包,皮子比较厚,馅料除了肉嘎嘎,还有豆腐块,包子褶形也挺好看。
往前走就是北东街和正通顺街的路口了,在80年代就荣获了“少成名小吃”称号的“倪豆花”,依然是这条街上的实力担当。豆花是成都人喜爱的菜肴,豆花的精髓在调料,成都人的豆花调料是非常讲究的。
招牌是豆花面、豆花粉和酸辣豆花。豆花一直都保留着家传自制的做法,面也是特制的切面,油辣子也是家传的做法,特别香。招牌的豆花面也数不清是多少成都人的记忆。一碗豆花面,加1块钱的臊子,再来碗豆花,绝对是资深的吃法。
斜对面靠近二医院(原八医院),是这一年来红透半边天的谭鸭血火锅。店不大,但生意却好得很,每次路过都看到人多得很。谭公鸭血、卤水肥肠、秘制午餐肉……都是很多吃货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招牌菜些了。
在北大街的路边还有两家老资格的店,一个火锅,一个串串。“巴蜀大宅门”和“袁记串串香”都是十多二十年的老牌子了,虽然现在新品很生猛,但是作为老字号,实力依然不可小觑。
作为老成都市区内南北的主干道,历史底蕴深厚,漫步在这里,总是能找到一些旧时光的记忆。
文 | 大头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教程推荐: Q弹元宵大馅汤圆教程 卡通汤圆_宝宝辅食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