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御点的盘中仙境——凤尾酥

提起现在的四川,我们许多人可能想到更多的是热情火辣的四川串串香与川味火锅,想到那些鲜爽通红的辣椒浸透在醇厚的牛油之中,浓郁的香气挥散在了狭小的空间里,让那份独属于四川巴渝地区的火辣鲜香通过全身的细胞传递到了大脑,在刺激了人们舌尖味蕾的同时也让肠胃感受到了食材极致的美味。

那么作为中国最火辣的美食之都,四川除了火锅等经典‘辣味’美食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菜色了吗?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四川除了火辣辣的爱,又还有那些值得一提的地区特色的美食代表呢?

四川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作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之一的起始地,虽然因为地域因素与潮湿的天气原因而更喜欢吃辣,但是漫长悠久的历史之中,四川还是有几道值得人津津乐道的美食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出没于宫廷皇族面前的御点——凤尾酥了。

凤尾酥相传起源于明代,有人说这凤尾酥本身就是宫廷的御点,又有人说凤尾酥是根据明朝皇宫中的曾出现过的御点改良出来的,只不过过去的历史如何我们已经尚不可知,但现在有关于凤尾酥的说法,却是更多的是品相让人啧啧称奇,不由得感叹其创造者的灵感创思,却不知这大名鼎鼎的凤尾酥的诞生,却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

凤尾酥的意外诞生

中国古代凤凰与神龙一样是人类重要的信仰文化,虽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龙凤的形象越发的复杂起来,更有甚者在秦汉之后龙变成了帝王的象征,此后与龙并肩的凤凰便成为皇帝后宫妃子领袖的统称,逐渐的雌雄不分被整体的‘雌’化了。而也因为凤凰在中国古代与皇权精密相连的关系,能够被赋予‘凤’名的事物多或多或少的带上了些神话的色彩。

就比如凤尾酥的诞生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就是明朝的一任皇后与皇帝伉俪情深,夫妻关系极好,皇后常常为忙碌的皇帝下厨做些吃食,于是在某一天上天为帝后两人的感情所感动,于是便在皇后正在制作的一份糕点中下达了祥瑞。

原本只是发面团子下入油锅之后竟然烟雾袅袅的入坠仙境,最后呈现出来的竟然是类似凤尾形状的点心,得此消息的皇帝大为欢喜便赐名为凤尾酥,并且规定除了自己外只有皇后与太后才有资格享用。

当然这种说法放在现在就有一些夸大其词了,于是资深的吃货研究史料后发现凤尾酥的诞生却是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似乎是一对夫妇在制作中饭的时候将油罐弄洒了,为了不浪费珍贵的油便用面团加以揉制,最后下入油锅因为形状奇特而被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入了大厨的耳朵里,于是大厨便在这个基础上添加了其他的材料,最后制造出来了凤尾酥。

凤尾酥的演变经过

凤尾酥有一种说法是由明朝皇宫中的的宫廷御点演变而来的,据说当时的凤尾酥还不叫凤尾酥,而是一种名叫凤凰酥的点心,凤凰酥诞生年份不详,但是确确实实是中国明代御厨杨劳先得得意之作。

据说因为制作凤凰酥这一手绝活,杨劳先深得帝后得器重,于是杨劳先二十岁入宫整整在御膳房制作了凤凰酥五十年,直到他七十岁隐退后关于凤凰酥的传说依旧被人津津乐道,但是杨劳先一生为了凤凰酥费劲心血,到最后竟是连一个传承他手艺的子孙都没有。

后来皇城中明宪宗的爱妃万贵妃听闻到了凤凰酥的传说便叫嚷着要吃,但是当时的杨劳先已然去世宫廷糕点,为了应付娇蛮的万贵妃负责的官员不得不找上了曾经和杨劳先一起工作过的御厨,最后制作出来了接近凤凰酥但是又不是凤凰酥的菜肴,也就是后来的凤尾酥。

对比起味道与品相更加华贵雍容的凤凰酥,凤尾酥的制作更多的采取了民间菜肴的制作方法,形状精巧味美,发展到最后也变成了完全脱离于前身凤凰酥的美味点心,更是因为其大众化美食的特点,因而在民间被奉若珍宝宫廷糕点,成为当时人们逢年过节拜会的必有餐点之一。

凤尾酥的意义与价值

凤尾酥是典型的油炸食品,富含有减肥人士们避之不及的高热量与高脂肪,虽然也可以在食用后快速的补充人体稀缺的能量,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讲还是要少吃为妙,特别是凤尾酥作为油炸视屏吃多了会上火,对于本身就虚不受补的患者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好处,总是凤尾酥美味之极吃下一口后回味无穷,也应当适量调整,以自己的身体为主。

凤尾酥作为四川的著名特色餐点,当然也是人们外出旅游过节送礼首选的考虑,不过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在满足了吃饱穿暖的物质条件后就想要更多的满足精神上面的需求,其中凤尾酥的美名响彻中国的同时,也会有人在思考哪一家凤尾酥才是味道最正宗的凤尾酥,是店面开辟的最华丽价格最昂贵的哪一家吗?那又是不是那些因为有效的营销手段而人满为患的店家呢?

其实都不是,现在的人们似乎总是会受到来自许多外界的影响而去追逐一些虚无的名头,凤尾酥诞生于四川民间劳动者们的智慧,它是中华文化历史的沉淀结晶,它的味道不会因为一个名头而泯灭于人间,事实上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在,有许多机器的诞生简化了过去繁琐的制作过程,但即使是这样难道你就能说制作出来的东西不能算是正宗的吗?

虽然现在科技发展的迅速让人们越来越怀念过去的质朴简单的生活,但是科技的进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一种现象。

参考文献:

陆文夫《美食家》

唐鲁孙《中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