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西北高、东南低。高原的河流从中部向南北分流,落差极大。北部有冰雪皑皑的玉龙雪山,南部的西双版纳又是雨林丛生。这样的地理环境,再加上古代道路不畅粑粑,25个少数民族林立,同样的食物,造就了不同的吃法。
就拿粑粑来说吧,粑粑就是大饼,学者考证为“饽饽”的一音之转。整个云南来说,就有许多种不同的粑粑,味道各有特色,风格十分有民族性、地域性。小编整理出来十种粑粑,以飨大家,排名还是不分先后。
纳西族的丽江粑粑
丽江民谚云:“丽江粑粑鹤庆酒。”的确,纳西族传统食品——丽江粑粑与鹤庆美酒名闻云南,以丽江粑粑最为人所知。丽江粑粑是纳西族独具的风味食品,历史悠久,原只是一种由纳西族妇女所精制,给丈夫出门时带在身上吃的面饼,因美味而变成了一种著名的小吃。
丽江粑粑有甜、咸两种。甜的只加白糖,咸的放火腿末调味。制作原料主要是当地的精麦面粉,加上火腿、油、糖等作料,将其调匀,揉制成层,做成盘状,厚约寸余的圆饼,再以平底锅文火烤熟即可。
白族的喜洲粑粑
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是大理城乡的风味小吃,据说以前是马帮的食物,经久耐放,用以果腹。小麦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发面相当讲究,要加适量苏打粉,揉透,再用精油分层,如果是咸味的,就撒上葱花、花椒、食盐;如果是甜的,就加火腿、肉丁、油渣、红糖。做成圆形小饼后,再放入油锅中烘烤即成。
彝族的苦荞粑粑
苦荞粑粑是宁蒗小凉山地区的一种菜品,苦荞粑粑成为当地的一道风味食品。宁蒗小凉山地区盛产苦荞,苦荞适合在气候寒冷和土壤贫罢的地方种植,生育期短,以往用作粮食或饲料栽培。苦荞在彝族心目中是五谷之王。苦荞粑粑像橄榄一样,初入口时有点苦味,咀嚼后就会有一种回甜,而且是越嚼越香,当成零食就能吃好几个。
汉族的沾益小粑粑
沾益小粑粑,据说和南明的永历皇帝有关,是永历皇帝的御厨所制,因其用火腿做馅,形状浑圆如砣,厨师便起名“火腿砣”。它的表面呈棕红色,光泽油润,外层是脆壳,里面是千层酥皮裹着的馅心,不会自然破裂,故取名“硬壳”。沾益小粑粑的色、香、味、型俱佳,入口酥、松、脆、软、甜、咸适宜,有香喷喷的火腿美味,又含糖汁诱人的蜜甜,食之,油而不腻,风味独特,是上等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昆明的官渡粑粑
官渡是昆明东南一个不到1.5平方公里的古镇,集结着唐、宋、元、明、清时期修建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这里吃粑粑看戏,吃的就是官渡粑粑。粑粑内含芝麻、花生、核桃等磨细的果仁与白糖混合为馅,松软香甜,粑粑很大,一个就能吃个半饱。没有吃过官渡的粑粑,那么就等于没有吃过昆明的粑粑了。
藏族的水汽粑粑
迪庆的州治就是香格里拉,是青藏高原的延伸部分,这里是云南藏族的聚集地,不仅风景秀丽,吃的食物也富有藏族特色。这里的藏族有一种独特的水汽粑粑,看上去很一般,吃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因为是和藏族的奶茶一起食用的,因此在高原上是很滋补能量的食物。
独龙族的石板粑粑
据说这种吃法,很古老。源于新石器时代,是一种用火加热石器烹制食物的方法。古就古在石板当锅,摊入面浆烙制而成。成品香甜适口,风味独具,营养丰富,这种石板是在贡山县丙中洛乡青拉筒附近出的一种石板,火烧不坏,水浇不裂。把它当作锅,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烙粑粑吃,不用放油,粑粑也不会粘在石锅上,烙出来的粑粑特别泡,味道也特别香。
德昂族的泼水粑粑
德昂族是一个人口很少的民族,只有几万人,居住在云南和缅甸的交界处。但是德昂山寨制作的一种粑粑,却在云南很有名气。泼水粑粑是德昂山寨泼水节必不可少的一种风味小吃,也是德昂人在举办各种红白喜事时用来招待人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是用糯米粉制成,放在芭蕉叶上蒸熟。
哈尼族的糯米粑粑
哈尼族糯米粑粑既是哈尼人祭神敬祖的神圣贡物,是走亲访友的珍贵礼品,是哈尼人一切大小节日里不能缺少的佳品,是用产于哈尼山乡洁白如雪的优质糯米或红米,用原始的木器或石器加工而成。糯米在哈尼族人眼里是神圣的,是人与神沟通的桥梁,也是一种维系着人间情感的一条彩色纽带。
昭通彝良的桐子叶粑粑
这种桐子叶粑粑,小编在四川和重庆、湖南也都见过,但是昭通彝良的特别有特色。桐子叶粑粑用料讲究粑粑,首先用新鲜的桐子叶才能确保桐子叶粑粑的清香味儿,将大米用水泡涨,用钢磨打成米浆,稀稠恰到好处后将白糖或红糖拌入,再加适量猪油,将米浆摊进桐子叶后裹成三角形,用猛火蒸熟后,出甑(或蒸笼)后便可食用。
因为,古代云南道路的不畅通,导致了这些食物完全保留自己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一直流传至今。才使得云南的粑粑,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各有风味!
(文中所用图片,部分来自网络,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这就是小编整理出的云南十大粑粑,云南还有哪些粑粑呢?欢迎朋友们,在讨论区留言,告知一二!
相关教程推荐: 网红粑粑糕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