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味冬瓜 农村的传统月饼,记忆中的美好时光!

又到中秋,月圆之夜,思乡之时,圆圆的月饼,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数百年来,月饼这种美食变换了无数次的制作方法,不变的是那份思念。

关于月饼的起源和纪念形式,各地的说法不尽相同:有的说起源于唐朝唐僖宗赐月饼给新科进士,有的说是祭拜月神的祭品,还有的地方说是纪念商朝闻仲(就是封神榜里的纣王的顶梁柱闻太师),取名叫“太师饼”。还有人说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进饼里传送各地义军,起义成功后纪念此事才有了中秋吃月饼的说法……

朱元璋中秋起义

不管如何,月饼都是与中秋绑在一起的了,离开了月饼就不叫中秋了!

月饼,一般有蒸烤两种制作形式,馅料则各不相同,南北的差异也是非常巨大,光馅料就有豆沙、枣泥、板栗、蛋黄、肉松、五仁、莲蓉、果味冬瓜蓉等,有些地方还在月饼中加入薄荷,据说吃起来是口感是谅的,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当然也有黑暗料理拿韭菜、猪肉、蕨菜来当馅料……今天我要说的,是农村老式月饼的制作。

枣泥月饼

在豫东的农村老家,有一个月饼坊,每逢八月十五前的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就备好了材料,赶到我们村的月饼坊加工月饼,那热闹的场面,一度堪比过年。

月饼坊所在的户家有一个巨大院子,平常并没有什么人来,显得十分空旷,而一旦赶上快要过中秋了,院子里就忽然人多了起来,变得十分热闹,尘封一年的烤炉子也升起了火。

蛋黄月饼

起先两三家,后来十几家、几十家,拉着架子,赶着骡车,开着拖拉机车来到了月饼坊做月饼。年轻的老板喜笑颜开的接待了他们果味冬瓜,简单寒暄后就开始了工作。糖和油是要熬在一起的,这个工作是在东间蓝砖红瓦的厨房里制作的。此时的月饼坊老板化身成为月饼师傅,在煤火炉子上架好一个黑漆漆的小铁锅,把油倒进锅里,加入白砂糖,小火慢熬。在这过程中要不停的拿勺子搅拌,熬到看不见白糖粒了就算熬好了。火不能大,不然焦糊了,糖油会发苦,那这一炉月饼毁了。这家月饼坊的招牌挂了几十年,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糖油

除了熬油,月饼的制作过程都是在露天下完成的,油熬好放凉,月饼师傅来到屋外,在大号的陶瓷盆里放入面粉,然后用熬好的糖油和面,再加点碱水啥的,和成金黄色的面团。这种用糖油和出来的面团是当做月饼皮用的,至于月饼馅,是在另外一个盆里调制的。馅料的丰富程度,取决于这家村民的财力,有闲钱的会多弄几样材料:核桃仁、花生米、冰糖、葡萄干、蜜枣、芝麻、瓜子仁、杏仁等等。没什么钱的当然是少弄几样然后掺点儿青红丝凑活。现在不少人都说五仁月饼不好吃,其实都是吃腻了嘴变刁了,在当年五仁月饼是土豪才吃得起的。

五仁月饼的五仁

说起青红丝,那真真的来气,这玩意儿是小时候中秋吃月饼时躲不开的“劫难”。青红丝的作用,就是在单调的馅料里增添点色彩,拿出来待客的时候,看着不那么的磕碜,可以当做是完全没有啥实质性好处的装饰品。

粗一点的青红丝

青红丝有两种,粗一点的直径约莫2~5毫米,吃起来口感有点像山楂糕,这还好;最痛苦的是那种细的青红丝,这玩意跟手指甲盖厚度差不多,有一种极为浓郁的果味,但是又硬又韧完全嚼不烂咽不下去,一直在口舌之间晃荡,那感觉像是在嚼一根根铁丝。大人说那是橘子皮做成的,的确有股橘子柠檬味,但根本就不是橘子皮的感觉好吧……

细一点的青红丝

前面说的各种干果、果仁、青红丝,其实还都不是馅料的主体,馅料的主题是面!确切的说是蒸面,就是把面粉放在笼屉上蒸熟。话说有些村民那一年家里实在没什么钱,那就只好完全拿蒸面加点糖油做馅料,连青红丝都不放了!嗯,其实做出来的月饼也不错呀,跟现在城市里的板栗馅月饼放一块,你也分不出哪个是哪个,就当板栗馅月饼吃吧……

做月饼师傅把各种材料和蒸面放在一起拌匀,加点熬出的糖油和少量的水,然后把馅料捏成相同的集子放在案板上。案板是三张桌子拼起来巨大案板,月饼皮和馅,都在案板上放着。皮和馅都有了,接下来就是用擀成大小合适的皮把捏好的集子包起来。

月饼模具

包好的集子形状像一个球果味冬瓜,月饼师傅把这个“球”放进一个模具里,用手把球压平,然后磕出来,一个带有精制花纹的月饼就成型了。模具是木头做的,那形状一个圆圆的大槽,边上是一个长长的手柄,怎么说呢?月饼模具更像是一个笨重的汤勺。这种模具都是民间匠人打造的,虽然没有机器,但还是十分精准的,误差很小!精准,是说的月饼的称重规则。可能为了方便包装,在豫东农村,月饼重量标准一般只有两种:2个月饼一斤/4个月饼一斤。月饼的厚度都一样,不一样的是月饼的直径。2个一斤的直径大概有十七八厘米,4个一斤的月饼直径大概十二厘米左右。

成型的月饼

月饼在模具中压成型之后,是直接放到烤盘里的,烤盘是尺寸约莫60cm×80cm的方形铁盘,由于用了多年,烤盘侧边是黑漆漆的,像是城市里铁板烧,铁板的颜色,呈现着历史的沧桑感。一个烤盘大的月饼可以放十二个,摆好之后,会用竹签在月饼上扎几个眼儿。我小时候很奇怪,为什么要在漂亮的纹路上扎窟窿,不是破坏美感吗?后来大人告诉我,竹签扎洞是为了防止月饼在烤制的过程中起泡……原来高炉烧饼就是为了让起泡才不扎洞的!扎完洞之后,月饼师傅用刷子在月饼上面刷一层鸡蛋液,据说是为了让烤出来的月饼色泽更金黄更好看。

烧饼不扎洞才会起泡

接着就是把月饼放进烤炉里烤了。这家月饼坊的烤炉是用红砖垒起来的,约有五六米长,高一米多一点,看起来没什么稀奇,在小时候的我看来,跟家里的鸡窝并没有太大差别。最下层是火灶,至于烧的是煤还是木柴,我记不清了,不过我估计应该是木柴吧,因为成本更低!火灶上边是狭窄可以密封的通道,盛满成型的月饼烤盘就塞进里面烤。炉子内膛大概可以放七八个烤盘,月饼师傅是从一头把盘子往里塞,烤好了就从另一头往外出。一头进,一头出,进去是生的,出来就是熟的了,一次烤成!跟现代的烤二十分钟再拉出来刷鸡蛋接着再烤不太一样……

月饼烤好之后倒在簸箕里,晾凉。晾凉之后再装纸箱里,之所以要先晾凉,是要先尽可能的去一下月饼里的水分,那样月饼才不容易变形和变质。晾凉之后村民就可以装箱回家了,今年的月饼制作就算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包装了。以前农村没有现在这么豪华的礼品盒包装,但也有低配版的包装:用硬油纸包两斤月饼,在油纸上头封一个红色礼品纸,再用纸绳捆起来,提着串门走亲戚,完全可以放到台面上,一点都不跌份儿!这种礼品包装方式适用于点心、蜜饯、月饼、腊肉、烧鸡等食品类礼品,不少抗战剧和民国剧中都有这个形式。道口烧鸡至今仍然坚持这种传统的包装!

礼品包装

中秋那天就是吃月饼了,小时候家里穷的时候就一块大月饼切八瓣,一个人拿一块吃。后来日子好一点,就切两半吃……不是家里没有,而是怕小孩子吃不完糟蹋了。再后来过中秋,都不吃了,都腻了。反而对过了中秋之后没吃完的受潮月饼感兴趣了!

月饼的做法是这样的,但是关于月饼的趣事还有不少。

农村教堂

这家月饼坊后院就是一个教堂,有时候赶上教会聚会,带着孩子来加工月饼的村民会去教堂蹭饭吃。教堂聚会散了之后,会有大把的人来月饼坊闲逛,那时候人就挤满了院子。大部分是来看稀罕的,也有少部分人是冲着少见的各种果仁好吃的来的,抓一把蹭一口也是好的……

有时候正在露天做月饼,忽然下起了雨,月饼坊老板还要现场拿薄膜架起来当雨棚,又是一阵手忙脚乱。人少的时候月饼师傅独自在厨房熬糖油,村民还会寸步不离的跟过去假装跟月饼师傅聊天,实际上是心里害怕老板趁自己不注意黑下自己的糖油……哈哈!

不堪的冰糖

小时候有一年走亲戚,表妹偷偷地把我叫到一边,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打开拿出一粒冰糖递给我。冰糖虽然不是啥稀罕玩意儿,但也算是好吃的,我就顺手扔嘴里了,但总感觉好像有点面粉的味道。我问表妹哪里来的冰糖,她一本正经的说:我吃月饼咬到的,舍不得吃,吐出来收集起来了……

呃[捂脸]

……

奇葩月饼

农村传统的老式月饼,真是回味无穷啊,不仅是月饼好吃,还是留恋那段美好时光。如今的月饼,花样繁多,民风易传,当年的土豪月饼——五仁月饼,反而成了各种人纷纷吐槽的对象。这是好现象,说明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食物的要求也越发的精制和健康了。而且月饼的个头是越来越小,比当年小编农村里小号月饼还要小很多。

友情提示:买月饼现在买最合适,千万不要买太早,因为现代制作月饼的食品厂有猫腻。小编五六年前曾经在某食品厂干过几天,刚好赶上中秋节,经历了一些事情。其他的都很好,卫生情况和用料很讲究,但每年月饼最后一批用剩下的馅料,哪怕只剩下一两斤,也都是放进冷库里,一放就是一整年,来年继续掺进月饼馅料里流入市场。这情况长三角一带早当时好几年就曝光过,但中原地区显然并没有引起重视。

还有一点让我震惊的是,那天我们在仓库整理包装盒,在一个包装盒里找到了两年前生产的月饼,估计是以前装错了没有取出来。我们几个准备把月饼扔进垃圾桶,一哥们说看看这月饼啥情况,于是撕开包装掰开月饼,月饼竟然没有任何变质的样子,咬了一口发现口感依然没有任何问题……这得多少防腐剂!

月饼好吃,可不要只贪图口腹之欲哦!会胖的!

你喜欢什么馅的月饼,是五仁馅的,还是……酸辣韭菜馅的!

酸辣馅月饼

相关教程推荐: 果味冬瓜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