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盖 牛奶,这世上最具“隐喻”的美味

被老饕们常常忽略的一点是,牛奶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深藏不露”的食物——它最简单,也最诱人。

牛奶的样子看似普通,但在许多用以“深夜放毒”的美食图集中,其“威力”与火锅、肉串、麻辣香锅等一众劲敌相比也毫不逊色。许多人只要看到牛奶,总有一种想喝上两口的冲动,随之而来的,是对浓厚、醇香、奶油、奶酪、冰淇淋等美妙词汇的不自觉联想。难怪连巧克力广告都说它像牛奶般丝滑香浓。就像雪代表了白一样,牛奶是美味最直接也最准确的代名词。

不过,牛奶的隐喻可不止局限在舌尖之上,它还交织着人们对美好的多重想象。

“牛奶”的隐喻

除了美味,健康是牛奶最不言而喻的象征。

“看看外国电影里,他们拿牛奶当水喝,身体能不好吗?”这是十几年前中国人总爱开的一个玩笑。

尽管东西方人的体质差异并非一杯牛奶能造就和解释,但在人们心中,牛奶对健康的象征不言自明。相比玩笑,数据更有说服力。相关调查显示,有82.2%的中国人认为牛奶可以提升免疫力,80.4%认为牛奶可以预防骨质疏松,73.7%认为可以补充能量。由此可以看出,牛奶在中国人心中的健康象征意义,是其他食物无法撼动的。

美食与健康,是人们对于好生活的基本想象,这两者牛奶恰恰兼而有之。自然而然,美好生活,成为牛奶背后的又一层“隐喻”。苏联老电影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说得直白一些,有了牛奶,好日子就不远了。

维米尔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人》

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施蛰存在小说《牛奶》中这样写道:

“忠厚的老佃户财生大清早起来,洗了十来只盖碗,装在一个大榼子里,提着走向栖息着牝牛的牲畜房。当十来只盖碗里都盛满了新鲜的、诱引食欲的、有脂肪性香味的牛奶,财生便平稳地提了大榼走出牲畜房……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每年总自诩着他的牛奶是纯粹的……”

文学评论家说,早起洗碗、挤奶的一系列动作,表明主人公的勤劳,和他对富足生活的热切期待。施蛰存这洋洋洒洒的几十字,把牛奶的美好意象写了个明明白白。

村上春树也曾写道:“我很想看到渐次泛白的黎明时分的天宇,想喝热气蒸腾的牛奶,想闻树木的清香,想翻晨报的版面。”在他眼中,牛奶是生活中最惬意、最浪漫、最甜美瞬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从美味,到健康,再到美好生活,牛奶的“隐喻”远不止于此。

“我会永远在阴凉的庭院里为你放上一把躺椅,在你手够得着的地方放上10杯冰牛奶。”这是卡夫卡在致爱人密伦娜的情书中写到的一句话。如果说咖啡代表激情,葡萄酒代表浪漫,牛奶带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温柔呵护。这一点,也恰恰是牛奶最被当下人们看重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仅仅将牛奶视作一种食物,它还像一种情感链接牛奶和表达情感的载体。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句点睛的旁白: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牛奶的生产,与故土、乡亲紧密相连

美味的食物总有这样的功效,通过味道表达情感,借味而言爱。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奶盖,一个由一位父亲和若干女儿组成的大家庭,因为时代的巨变而发生了巨大的割裂,父亲不了解女儿们,女儿们也不解父亲。但最终,他们恰恰是因为一桌好饭让代际间的“交火”按下了暂停键,让生活重归正轨。

在片中,美味的菜肴既象征了主人公丰富的情感,也化身为父爱的无声表达。我们的生活虽不像电影般跌宕,但食物同样是我们在静静的岁月中,传递爱意的工具和媒介。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牛奶。在日常中,牛奶不止于“喝”,而达于“情”。家长为孩子买牛奶,是一种对于子女美好未来的真实盼望;子女为老人买牛奶,是对父母健康晚年的真诚期许;在年轻群体之间,乳制品更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工作间隙,一起喝杯奶茶、奶盖、炒酸奶,是最能体现友善的行为之一。

无论任何时候,当我们接过父母、子女、朋友递过来的牛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感受到温情与善意,让这般滋味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不浪费每一份爱

尽管我们常常把为亲人准备的牛奶作为细水长流般的温柔呵护,但我们又似乎总是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份呵护是否发挥到了极致?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给自己或亲人准备一杯牛奶,健康便会随之而来。

为自己准备一份健康的早餐尤为重要

实际上,喝奶并非一件“一喝而就”的事,它也是一门颇为讲究的学问。只有用更科学的认知和方式对待牛奶,才会将牛奶本身的营养价值发挥到极致,不浪费每一份关爱。客观地讲,我们目前对牛奶仍存在不少认知偏差。比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中国居民每日饮奶推荐量为300-500g,但据数据统计,中国居民的日平均乳制品摄入量仅为255ml。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表示:“我国牛奶消费处于低水平,各人群奶类及其制品消费率均较低,儿童和青少年消费率高于成人,个人群消费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并且,农村居民奶类的摄入量明显仍低于城市居民。这提示我们,农村地区食物多样化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牛奶本身也存在着不少错误认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乳糖不耐受”这一问题。相关调查显示,有一成人认为自己因乳糖不耐受而不能食用任何乳制品。据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介绍,中国有1.9亿人存在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按此比例推算,中国有1900万人因为自己乳糖不耐受而拒绝摄入乳制品。实际上,牛奶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可以食用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和无乳糖低乳糖牛奶。通过少量多次饮奶,也能让人逐渐适应喝奶,改善乳糖不耐受。

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尽管牛奶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纽带,但我们对于牛奶的科学认知,确实还存在很多可以进阶的空间。由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和荷兰皇家菲仕兰联合发起的《2022中国奶商指数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一点。报告中称中国人的饮奶习惯,呈现出“意识水平高,知识和行为水平低”的特点。在报告中,公众喝奶意识平均得分始终保持在80分(百分制)以上,但喝奶知识和行为的得分却一直在未及格的低位徘徊。简而言之,就是中国居民明确地了解喝奶的必要性,但并不十分清楚牛奶应该如何喝才最健康。

《2022中国奶商指数报告》

未来的滋味,

或许就是牛奶般的美味

不善表达情感的我们,习惯将爱意隐藏于牛奶,让一切尽在不言中,而对于牛奶科学的了解,反而又成为了让这种爱意落地的障碍。不过幸运的是,在整个社会当中,有许多人正在为推广和普及科学饮奶进行着不懈努力。北京一些幼儿园,就已经将“牛奶食育课堂”引入到幼儿园食育课程中,重视从小对幼儿奶商的培养。

其中奶盖,北京理工大学幼儿园联合北京多所幼儿园参与了“儿童奶商训练营项目”,项目在知名膳食营养专家的协同合作下,在荷兰皇家菲仕兰支持下开展,通过创编绘本、科普短片、区域游戏、幼儿情景剧等多种幼儿更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的饮奶意识和饮奶习惯进行引导与培养。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参与项目的幼儿园都明显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有些孩子从原来饮奶量不足或拒绝喝奶,到逐渐意识到多喝牛奶对身体的好处;孩子们的手臂力量、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关教程推荐: 秘制奶盖18款教程 网红芝士奶盖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