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与襄城八景
窦永革
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春天的一个上午,河南襄城紫云山脚下李家宅院。
太阳像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把春日的热情释放。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将宅院庄严凝重的气氛淡化。院内,几株高大的树木沐浴在阳光之中,树叶渐浓的绿意给宅院里的人们增添了一丝活力。
李敏的心情慢慢从悲痛的阴影中走出,正如春日的阳光,逐渐舒缓开朗起来。
这次归家葬母,按照礼制,李敏要为母亲居丧守墓三年。现在,母亲已经安葬一个多月了,期间的悲痛和劳累使他身心疲惫,无心做丧事之外的事情。好在“断七”已过,大多禁忌已除。闲暇时刻,他开始读书,并可以参与社会活动了。
李敏吃过早饭,来到西厢房。临时改作书房兼卧室的西厢房内,一张床占去了大半空间,一张书桌、几把椅子有序地摆放在窗前。李敏端坐在书桌前,拿起一本书认真地读了起来。他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完全沉浸其中。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每读书、作文他都这样专注。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杂念,读书才能入心,才有效果。
“大人,县令赵琳来访。”书童李安轻轻走进来,双手将赵琳的名帖递给李敏。
李敏放下书本,接过名帖看了看,遂和李安到大门外迎接。
赵琳轻车简从,乘坐马车而来,只跟了一名随从。两人施礼,互相问候完毕,李敏引领赵琳到书房就坐。李安奉上茶水,退到一边伺候。
赵琳拿出一份文件递给李敏,并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就襄城八景审定征求李敏的意见。
李敏看了看文件,只见上面列出了襄城八景的名称及情况介绍。襄城八景分别是:“紫云残雪”、“令武秋风”、“乾明晓钟”、“汝水虹桥”、“阳台暮雨”、“青冢愁云”、“高桥夜月”和“龙池晚钓”。
“大人居家守丧,本不敢打扰,但事关桑梓,恳请大人一定帮忙。”赵琳态度诚恳。
“赵大人不必客气,敏实不才,但只要是家乡之事,一定照办。”李敏言辞谦虚。
两人言事完毕,又谈论了些许政事,赵琳起身告辞。
李敏送走赵琳,开始研读襄城八景的情况介绍,被文中所述家乡优美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心想,自己多年来在外做官,被繁杂的政事缠绕,不但与生养自己的父母难以相见,而且也忽略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面目渐已陌生,历史人文了解甚少,实在有点遗憾。没想到,家乡尚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但就襄城八景的审定来看,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这件事引起了李敏的极大兴趣,决定趁居家守丧之时,访问襄城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
他首先想起了近处的紫云山,于是决定登山。
翌日上午,李敏早早地做好了准备,带着书童李安等几个随从,步行奔向紫云山。
野外王洛猪蹄,天空高远,春风和煦,河流明净。
李敏和随从在山北坡开始登攀。
山北坡遍生槲树,不知何年栽植。这种树,枝干弯弯曲曲,树叶厚肥硕大。漫山遍野的槲树,春夏苍翠,秋冬殷红。现在正值春季,槲叶青翠欲滴,与茂林、清泉一起营造出了一种古朴、安静的情韵。
“大人,你看!”李敏朝着李安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山之凹处,草木虽已葱绿一片,但竟还有片片积雪。李敏和随从加快步伐,进入山之深处,眼前美景更是多不胜收。
李敏意识到眼前景色就是襄城八景之一的“紫云残雪”,遂掏出赵琳送给自己的“紫云残雪”情况介绍。只见上面写道:
紫云山支系有一槲坡山,自南向北两山合抱如双鳌,山上遍植槲树。此山林木葱郁,苍翠叠层王洛猪蹄,泉溪潺潺,四季不绝,树林充涧,清风徐缓。涧溪产小蟹,重九蟹肥,临溪寻捉,顷可盈筐。入秋,槲树遇霜,叶红满山,状似深秋枫林。每至雪后放晴,红装素裹,蔚为壮观。山林深处,嶙峋石崖,春夏之交犹有残雪未化。碧绿丛中,仍见白雪片斑。风物如画,景致绝妙。
李敏触景生情,不禁吟出《紫云残雪》一首:
残雪西山尚未晞,
更逢晴日送光辉,
冰崖拔地三千尺,
玉柱亭空几百闱。
朗耀夜深回昼景,
清光春晓酿寒威,
何时一借阳和力,
沛作甘霖润百腓。
“好诗!”随从纷纷叫好。李安急忙拿笔让李敏记下,众人继续登山。
中午,李敏和随从在山顶上用自带的干粮作午饭。吃过午饭后,他们休息了片刻,继续游山赏春,直至红日西沉,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紫云山。
晚上,李敏回到家里,紫云山优美的景色仍在脑海里萦绕。他决定集中几天的时间,将其余七景游遍。
第三日下午,他带领随从攀登令武山。
令武山居紫云山区中央,背依紫云山最高峰紫云峰,面临东去汝水之臂曲。令武山不高亦不险,因形似卧牛,故原名卧牛山。山虽不高,但风景宜人。冬暖夏凉,气候适宜。春天,桃花、杏花等百花满山;夏天,桃红、杏黄遍野,翠竹成林;入秋,天高气爽,枣叶、柿叶由绿渐红,由红渐紫,紫气盈然;初冬,漫山旷野红果遍生,成为罕见奇景。
李敏和随从登上山巅,为未能在秋日赏景而惋惜。但春日的令武山罩紫云,沐春光,生百花,别有一番情趣。李敏远眺浩浩荡荡的东流汝水,不由得豪气盈怀,领悟道法自然。
李敏兴致勃勃,向随从讲起了老子在令武山修道的故事:
春秋时老子曾在令武山芙蓉洞修炼,得道时炼得一团紫光笼罩。后老子西出函谷关时,镇关太守伊喜很有道行,算出有一高人携紫气于某时过函谷关,于是扫地四十里,迎到老子并拜为师。此为“紫气东来”之典故。
李敏和随从来到令武山东麓,伫立在春秋时楚国名将令武将军景缺墓前。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
春秋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七年,楚将景缺与秦兵战于卧牛山。楚军大败,景缺誓不降秦,拔剑自刎,后葬于山之东麓。其墓旁建有祠庙,周围遍植松柏。每值秋风乍起,古木萧瑟,如泣如诉,令人心生悲凉。因令武将军景缺,令武山因此得名。
此时,山风吹过,青草飒飒作响,松柏呜咽有声。这是楚将军景缺浩气长虹之风吗?这是楚军将士齐颂《国殇》之声吗?李敏感慨万端,傍晚归家,写下《令武秋风》一首:
将军弓剑闭幽宫,
名与山灵共始终,
庙祀尚沾新典礼,
辕门谁识旧英雄。
萧萧古木西风急,
落落遗墟夕照红,
功德在人还不泯,
从教血食到无穷。
第四日,当黑暗仍笼罩着整个大地的时候,李敏和随从便早早起床了。他们洗漱完毕,简单吃过早饭,便骑马东行,要赶在拂晓前到达乾明寺。
乾明寺南倚首山,北向汝水,西临古道,距紫云山不到二十里。汝水荡荡,奔流不息,滋润着沿岸百姓,是襄城人民的母亲河。首山巍巍,气势突兀,领带境内西南诸山,位居“八大名山”之首。
李敏和随从快马加鞭。天色朦胧中,他们已来到首山脚下。抬头向山上望去,只见首山轮廓巍峨,出类拔萃。他们拴好马匹,徒步上山。山中树木青翠,花草盛开,泉水流经乱石,势急而咽,铮然有声。
天刚蒙蒙亮,李敏和随从已登上了山巅。这时,晨曦微露,风光无限。他们向山下俯视,整个乾明寺逐渐清晰起来,其严整的布局、磅礴的气势呈现在眼前。
李敏向随从介绍道:
乾明寺创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唐清泰元年僧人省念禅师开山重修,明代又经修缮,规模雄伟,被誉为“中州第一禅林”。因位于首山之阴,又称背影寺。传统文化以八卦对八方,西北方属乾,故名乾明寺。
正当随从静心听从李敏的讲述时,忽然,浑厚悠扬的钟声从乾明寺传来。钟声似断若连,穿破云雾,直达山巅。众人屏住呼吸,任钟声在耳边萦绕,久久沉醉在它绕云唤日的神韵妙境之中。
这时,天已大亮,火红的太阳从东边升起,普照着规模宏大的乾明寺。
众人来到寺内。寺内外银杏、古柏参天,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寺内高阁重楼,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自山麓直抵峰巅。寺西有宋、元、明历代所建砖塔,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耸立一片,真不愧为“中州第一禅林”。
众人来到钟楼前,一口硕大的古钟挂在上面。李安和众人上去拥抱,竟需四人才可抱住。
寺内的僧人说:“每至天色破晓,此钟不击自鸣,声闻数里,悠长深沉。你们刚才在山巅上听到的钟声就是它发出的。”
众人听了,均道神奇。
游罢乾明寺,众人来到斋堂休息。僧人奉上银杏茶,李敏饮罢,沉思片刻,伏案挥笔疾书,草成《乾明晓钟》一首:
南山佳气蔼氤氲,
萧寺疏钟隔岸闻。
一击唤回沧海日,
数声敲破碧云天。
音传小殿星初落,
响彻春潮曙未分。
正是幽人残梦觉,
满窗梅月乱纷纷。
李安将诗稿收藏,众人蹬鞍上马,向县城方向而来。
乾明寺距县城不远,只有数里之遥。不一会,他们便到达了汝水岸边。
知县赵琳早已派人迎接,来人引领他们来到汝水之上的红石桥前。
来人指着汝水介绍说:
汝水经世历代千万年,河宽似湖长如练,依城逶迤而东去。河过古镇襄城处,碧水连波,宽展四十丈,清莹不见底。河滩空阔处田地平旷,狭窄处竹木森然。河堤上杨柳拂风,河堤外十里桃花。沿河村落如绿藤挂果,结在清清河边。
接着,他又指着红石桥讲道:
这座桥由红石砌成,所以叫红石桥,是城南通往县城的唯一桥梁,共有36孔。它横跨汝水之上,似彩虹凌空。但因常年泥沙淤积,桥面近平与河底,唯枯水季节尚能行渡。这座多孔石桥,每当日出日落,红波映桥,如一架彩虹牵连两岸绿堤城垣。
李敏眼望汝水和石桥,随口吟出《汝水虹桥》一首:
绿水红桥掩映间,
横空三十六重环,
天移鳌背来沧海,
地拥虹腰跨碧湾。
帝阙九阍通驲驿,
王程万里走夷蛮,
驱山谁借神龙力,
石甃鞭痕血尚殷。
李安拿笔让李敏记下,众人过桥入城。
这时,天已近正午,来人带领众人来到县衙,县令赵琳早已在门前迎接。寒暄过后,赵琳设便宴招待李敏及随从。
吃过午饭,李敏和随从在县衙附近的馆驿休息。待红日西沉,他们便在赵琳的陪同下,来到县城东门三里外的阳和楼前。
阳和楼位于汝河堤外,亭台楼阁,林林总总,烟树葱茏,飞檐斗拱,画角鸣铃,红墙青瓦,扶草风轻。此时正值暮色苍茫,大地趋静,汝水烟雾缭绕,似细雨蒙蒙,云蒸霞蔚,分外妖娆。
李敏和众人登上阳和楼,向南远眺,首山如黛,横卧东西;野外村落,炊烟袅袅。近观,汝水似练,环绕眼前。他们依栏沐雾淋风,闻听归鸦飞莺,情趣更浓。李敏沉浸在旷野的宁静中,眼前满是桃花源般美丽的田园风景,心情不禁豁然开朗。
走下阳和楼,众人回到县衙。李敏铺开纸张,提笔写下《阳台暮雨》一首:
楚王台榭压城闉,
地占高明远布尘,
汝水似环将绿绕,
首山如黛学眉颦。
当年梦雨真成妄,
此地遗踪不可询,
指点荒基倍惆怅,
往来多少信疑人。
赵琳看后,禁不住竖指称赞。李敏吩咐李安,将诗稿收藏。
晚上,李敏和随从在馆驿住下。
休息一晚后,第五日,他们早早起床,吃过早饭,辞别赵琳,快马加鞭,奔向龙兴寺。
龙兴寺位于县城西北十五里处的古道旁。不大一会,李敏和随从便来到了寺门前。
龙兴寺坐北向南。站在寺门前,向北望去,寺门高大,巍峨壮观。
寺内住持静安引领众人进院,向他们讲起龙兴寺的历史。龙兴寺始建于元成宗大德三年,后毁于兵火,仅存遗址。明天顺四年重建,历时四年而成。眼前的龙兴寺就是在四年前完工重建的。
李敏和随从在静安的带领下,参观了前殿、牌坊、天王殿、岳王殿、关帝殿、菩萨殿、火神殿、钟鼓楼、焚金亭、东西塔林等建筑,直觉重建后的寺院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气势轩昂。
龙兴寺后有青冢一座,冢寺相连,寺冢相依。之后,住持静安引领众人,来到龙兴寺后的昭君墓前。众人肃立,听静安介绍:
龙兴寺与王昭君有着难解之缘。青冢是一座古墓,是先人为纪念昭君和亲而设的衣冠冢。古墓势凸凸,草凄凄,数株桧柏肃立穆伫。每当严冬过后,这里最先以泛青之草木向人们示意着春天的到来;每当秋风萧瑟,墓头之绿茵才迟迟得以凋零。更令人称奇的是,每当夕阳西下,青冢周围便萦绕起缕缕云雾,飘飘渺渺,袅袅娜娜。立于桧柏下,总能听到呜呜咽咽的风声和柏籽落地犹如泪珠潸下的嘀嗒声,似昭君和亲路上一腔凄婉动人的诉说。
站在昭君墓前,李敏仿佛听到了王昭君幽怨的琵琶声。他向众人讲起了“昭君和亲”的历史故事:
西汉元帝时,匈奴中的一部向汉朝俯首称臣,订立了和好盟约,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提出和亲的请求。身在秦砖汉瓦、宫墙包围之中的宫女王昭君知道后自愿前往。王昭君天生丽质,光彩照人,多才多艺,受到宫女头领的嫉妒。宫女头领串通专门为皇上召见宫女做初选画师的毛延寿,故意将她画丑,所以王昭君从未被皇帝召见过。昭君想,自己怕今生无缘见到皇上,倒不如远嫁匈奴,也好为边疆的安定做点贡献。汉元帝得知后欣然应允。王昭君出嫁这天,想到自己从此永离故土,难免心中悲怨忧伤,一路上借手中的琵琶排解心中的忧郁。行至塞外,哀怨倍增,琵琶悲凄之声冲入云霄。汉朝故乡南归的雁群,经过此地,竟也被昭君凄惨的琵琶声打动,纷纷下落……
到了匈奴,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后。昭君为单于生了一男一女,她和她的儿女都致力于匈汉和好。从此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昭君死后葬于匈奴,其墓远望黛色冥蒙,历代称为“青冢”。
听了李敏的讲述,众人深深为昭君“柔肩担大义”的精神和“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所感动。
静安见大家情绪渐高,遂又给众人讲起在当地广泛流传的一个美丽传说:
临去匈奴前,昭君从长安回到了故乡姊归,看望了两鬓染霜的父母,然后踏上了回长安之路。昭君路过此地时,由于正值冬季,天气寒冷,感染了风寒,寄宿在一李姓农户家里。虽经农户家人悉心照顾,但数日未愈。为使昭君早日康复,农户家人冒着严寒来到附近的汝河,想捕捞鲤鱼,增强她的体质。可到汝河岸边一看,河面全部冰封,无法捕捞,遂怏怏而归。正在发愁之际,早上起来,却发现水缸里多了几条活蹦乱跳的红色鲤鱼。原来,汝河内的小白龙知道此事后,非常感动,遂化为人形,趁夜把鲤鱼放在了农户家的水缸中。但昭君不忍杀生,让人把鲤鱼重新放生。奇怪的是,放生当天,昭君立刻康复痊愈。临行前,为表谢意,昭君将随身携带的一些头饰衣物赠与农户家人。若干年后,当地百姓为纪念昭君和亲的义举,给她修了座衣冠冢。到了元朝,在其冢前建祠庙以示缅怀,其愿望是希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世代友好,安居乐业,共同发展。毕竟王昭君为大汉子民带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所以,祠庙香火逐渐旺盛。是时,寺中松柏参天,浓荫蔽日,烟火缭绕空中,久日聚之不散,状若烟云。这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昭君出塞时的满腔忧伤和怨愁,便称之为“青冢愁云”。
青冢墓前忆昭君。李敏思绪蹁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中午,李敏在寺内吃过午饭,深情思索,满腔激情写下了《青冢愁云》一首:
三尺累累古道旁,
明妃此地掩玄堂,
阴迷冢木风霜老,
春入林花锦秀香。
怨骨九原应恋阙,
芳魂千载定还乡,
愁云漠漠萦青草,
犹似穹庐夜断肠。
下午,李敏和随从在寺内休息。住持静安央求李敏给龙兴寺撰写碑文。李敏欣然应允,随后撰写了“重修龙兴寺佛殿碑”碑文,详细记载了龙兴寺的重建过程和当时的规模。许多年后,龙兴寺因为王昭君的衣冠青冢,遂被更名为青冢寺。这是后话。
傍晚,随着夜幕逐渐降临,李敏和随从在静安的引领下,来到距龙兴寺五里外的高桥,欣赏高桥夜月。
高桥是一座石桥,位于县城西北十五里之外的马黄河上。因附近地势低下,河床深邃,桥似空悬,故名高桥。近桥处有一深潭,岸边遍植垂柳,景色宜人。
当晚,天空明净,一轮圆月悬挂在皎洁的夜空。河边芦苇簇风,飞花流萤。水面波清纹动,桥孔成月圆半入。透过高桥孔圆的夜月,倒映入水,环相映波如镜,清光熠熠适人,妙境画图天成。静安介绍说,“高桥夜月”夏秋之交尤为美丽,是当地最著名的景观。
天气虽已入春,但夜晚依然寒冷。不知不觉中,露水已打湿了李敏的衣裳。欣赏罢美景,李敏和随从回到龙兴寺。
李敏毫无睡意,夜月辽阔、入水不惊的静谧美景依然在脑海里晃动。他挥笔而就,写成《高桥夜月》一首:
小桥烟树晚苍苍,
一片山光与水光,
涧底有天涵桂魄,
人间无物遁豪芒。
清辉晃耀千林雪,
寒气阴森五月霜,
踏碎琼瑶浑不管,
满身清露湿衣裳。
当晚,李敏和随从夜宿龙兴寺,准备第二天游览龙池,体验垂钓的意境。
第六日,一大早,李敏和随从从龙兴寺出发,向北行十余里,来到襄城名镇王洛镇,寻找龙池。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李敏和随从来到龙池。
当地人讲,王洛镇古时称为“王落子镇”。传说,昔王莽追刘秀,刘秀路过此镇,其爱妃于此分娩一男婴,时谓王子,故得名“王落子镇”。镇旁有一池秀水,妃子分娩时曾取此池水以用之,并于此池为王子洗过尿布,后来此池称为龙池。龙池水美鱼肥,从不干涸。岸边杨柳轻拂,池中荷花飘香。夕阳西下,尤宜垂钓。常有人聚朋临龙池垂钓,每每陶醉这昔日君王征战搏杀与人性遗圣交融的传奇,并流连忘返于落日之时。今钓者无一食池鱼,却热衷于此镇一风味特产“王洛猪蹄”。此物,肉烂骨松,味香宜人,闻名遐迩,使人闻之垂涎,已成馈赠馐品。
李敏让随从找来鱼竿,抛饵入池,尝试做了一回钓翁。当地人讲,若傍晚来此垂钓,池水在阳光照射下一片金黄,别有一番情趣。
李敏为未能在傍晚在此垂钓而心存遗憾。下午回到家中,稍作休息,写下《龙池晚钓》一首:
数尺纶竿数亩池,
夕阳影里钓涟漪,
行依绿岸鸥先狎,
坐对清波鱼未知。
杨柳露浓风力软,
藕花香散月来迟,
殷勤更莫添芳饵,
正是金鳞跃子里。
李敏游罢了襄城八景,在此后的数日里,其美丽的景色、优美的传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在脑海里盘旋,始终挥之不去。他深感八景审定意义重大,遂及时给赵琳写信,完全同意赵琳的意见,并将自己所写八景诗附上。
赵琳请人将诗誊写,与八景一起予以公布,后又收入县志,流传至今。
相关教程推荐: 王师傅王洛猪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