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贪的还是那口豆沙”

每年距离中秋节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候,我国许多地方的饼家、酒楼就开始着手制作各式风味月饼。记者发现,尽管各种新潮口味月饼如冰皮、酥皮、流心、炭烧等层出不穷,但近年来一些传统口味月饼则有回潮的势头,例如,坚持手工制作的传统豆沙月饼就是爆款之一。

作为老广东人的老手艺,豆沙月饼的回潮,代表了一种情结,也代表了一种经久不衰的味道。

五邑之地

老店小店才做豆沙月饼

人手做月饼日产只有千个

在广东江门鹤山龙口的金岗和记大茶楼,是当地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店。这里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前后,至少在现任掌柜和叔接手后,也有差不多30年的时间了。在临近中秋时节的这段时间,这里一般经营至晚上7点左右,因为这里还是当地人最信得过、最有记忆的月饼铺。

据介绍,和记大茶楼自1958年至今一直有自家制月饼的传统,年年不变,甚至连月饼的风味都没变过。据当地的老人家说,这里自开业以来,最受人欢迎的招牌月饼就是“豆沙月饼”。这种豆沙月饼并不是用红豆做的豆沙,而是用竹豆,据讲比红豆做的豆沙更香更滑,而时至今日,不仅豆沙依旧是用竹豆做,甚至连铲豆沙的那鼎铜锅,依然在使用。

那鼎用了超过半个世纪的铜锅,由于年年在用,不仅铮亮发光,甚至靠近一闻,也有淡淡的香味。可想而知,由这鼎铜锅铲起的豆沙,会是多么经典的味道。据和叔介绍,这里做豆沙是根据传统老法,先把竹豆煮1个多小时,再研磨成豆蓉,最后放进那鼎铜锅里,不断翻炒3个小时,最后才能铲出软绵细滑的豆沙。

因为是全人手制作的豆沙月饼豆沙,这里每天最多只能做1000个左右的量,通常是刚出炉不久,连“回油”都没来得及就被排队的人买光。而且不光是本地人,我们还看到许多外地来的老饕一买就是十多盒,甚至有邮寄到北京的订单。他们说,只要是尝过这里仍是用油纸裹住的月饼,都会对那种经典的味道念念不忘。

爷孙三代全手工制作

同样,在台山北陡镇沙头冲广源祥饼店、深井镇新华酒店、海宴镇利民酒楼、端芬镇美源饼家等老字号饼家或酒楼,因坚持人工制作且每天限量供应的豆沙月饼,每逢中秋都供不应求。

据深井镇新华酒楼负责人陈超雄介绍,该酒楼从1983年就开始用柴火烧的大锅煮豆沙,选用质量好的竹豆和本地花生油,坚持手工制作豆沙月饼如今已有30多年,从其爷爷陈进晃开始到父亲陈立新,现在轮到他已是第三代。

在该酒楼墙壁上的宣传展板中,可以清晰看到其制作豆沙月饼的过程,从精心选料、挑选次料、洗豆、浸豆、煮豆、搅拌成浆、3次过滤、压榨、炒制4小时、回油3天、煮糖浆、糖浆静止7天、称馅、手工包馅、木格打饼、抹蛋液、烘焙、摊凉、包装成品等工序和要求十分讲究,全靠人工选料、煮馅、打饼、包装。

潮汕之地

酥皮之内馅心显工夫

作为中国四大月饼流派之一,潮式月饼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传统糕类名点,又称朥饼。它以猪油调制的酥皮包上馅心而成。而按馅心的不同,潮式月饼主要分为四种,即水晶朥饼(以糖冬瓜、白膘丁为主料)、绿豆沙朥饼(以绿豆、猪油作为主料)、乌豆沙朥饼(以红豆沙、猪油作为主料)和双烹朥饼(水晶、乌豆沙共同作馅心)。

很多人认为,潮式月饼的精髓在于酥皮,而酥皮之精妙在于猪油。猪油在潮汕方言中称为“朥”,所以潮式月饼顺理成章地被称为朥饼。朥饼,顾名思义是用猪油掺面粉为外皮做成的饼。朥饼的造形很精巧,制作工序非常复杂,大部分只能用手工制作,无法使用机器替代。炸猪油、和面、起酥、包酥、开酥、炒馅、包馅、捏模……前后大概有几十道工序。最后在饼面盖上印戳,一块朥饼才算烘焙完成。

然而,不管潮式月饼的外皮做得再好,如果没有上乘的馅心配合,也无法成为一个甜而不腻、外酥里糯的朥饼。

馅心重在味道和质地。据讲,潮汕人在制作粽子、月饼、糕点,甚至菜式(例如八宝饭等)时,会把一些特有的馅料加入其中,而这些馅料大致分为“咸”“甜”两种:咸馅主要是咸蛋仁、虾米、香菇、腊肠、翅脯、莲子、栗子和南乳猪肉为主;而甜馅主要是水晶馅、乌豆沙馅、红豆沙馅或甜糯米等。而其中,很多人都认为,“甜泥”就是这甜馅的灵魂。

可以说,潮汕人做的“甜泥”,是广东人里最好的。其细、滑、柔之程度,堪称无双。尤其是以手工制作的各式豆沙、芋泥等等,吃起来的味道不单甜而不腻、香气满盈,而且口感十分细腻,稠而不粘,柔而不水。

据潮菜大师刘柱志介绍,一般以人工制作一碗红豆沙,时长为8小时以上,比工厂红豆沙要多3-5倍时间,而产出率只有相同分量原料的工厂红豆沙的4成左右。换而言之,同样是一碗红豆沙,人工制作的成本是工厂货的4倍左右。

豆沙人手制才能成材

对于豆沙月饼,广东人肯定是爱的,这不单单是一种情况,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味道豆沙,所以爱有爱的道理。相比近两三年来豆沙月饼重新获得消费者的关注不同,在之前的十来年里,市面上很少有豆沙月饼卖,原因就是因为“太难做”。

炳胜·粒粒豆沙月饼

那些坚持卖豆沙月饼的地方,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些,大多都是小店、老店。在批量生产的工厂,是做不出来,也做不好的。

做豆沙月饼,关键就是做豆沙。而要做豆沙,不是用人手制作,很难成材。

难点一:难“洗”

做豆沙,首先是要将豆子反复多次浣洗,整个过程耗时至少在2小时以上,也就是所谓的“洗沙”。这一个步骤,是最费工时的,同时也是难以批量化生产的原因之一。其缘故,一是没有相应的机器,二是在“洗沙”的过程中要靠感观感应。

“洗沙”时,豆子要在水中不断浸泡、滚动,然后就会开始出沙、出皮,此时再利用手指的间隙一趟趟地从水中滤出最细的部分。而一般来说,工业生产的豆沙,是通过直接浸泡然后压榨的。稍微懂得物理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自然析出的物质通常会更细微,而通过外力作用析出的物质会相对粗糙,因此,人工洗沙的过程虽然漫长,但从最开始的地方,就注定更加细腻了。

难点二:难“炒”

洗完沙后,就是炒沙、炒糖,这一过程最为紧要。据介绍,传统的炒沙方法是将豆沙放入合适比例的冰糖、猪油之中,然后慢火细炒,使淀粉在适当的温度下与糖、油充分混合,形成粘稠状的混合物。火候得当的话,其细腻程度可以达到一个顶峰,而火候不当的话,就会形成“反沙”。

较之于工业式的炒沙技术,这种人工炒沙的过程容错率更低,但细致程度要高出几个倍数。毕竟,若果工业炒沙时出现“反沙”,生产过程并不能停,而“反沙”了的豆沙则会继续翻炒直至工序完成,外表可能难以看出,但一吃就知道。相反,人工炒沙时若果出现“反沙”的苗头,那么师傅掌控的火候就会马上调整,有时甚至会全盘放弃,因此只有慢火细翻,才能成功炒好。

文 | 冯睿峻

图 | 综合网络

编辑 | QrQ

相关教程推荐: 傅雪绵豆沙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