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节日盛宴——正定八大碗

石家庄虽然是一座在上世纪初才被火车拉来的城市,但从历史上讲,却可以说是古常山郡到成德军节度署再到正定府的延续。所以石家庄的美食其实就是正定府的美食,在豪华盛宴和家常便饭中默默的传承着巍巍两千年雄藩大邑的滋味。

提起正定的美食当首推“八大碗”。正定八大碗的确切起源不详,按照当地人的传说最初的“八大碗”是汉镇军将军顺平侯赵子龙犒劳将士们的菜肴;但也有将其攀附于神仙之说,与民间喜闻乐见的八仙传说做联系,甚至想象出八大碗中的素食是专门为何仙姑准备的。虽然这两种说法都是来自于近百年来的民间传说,当然并不能当做信史。但这种这些传说也自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这种菜式的起源来自于官方,并且有着一种宗教上的意义。

正定八大碗的标准菜式。

在中国的北方,“八大碗”这种美食“格式”相当普遍,除正定之外还有山东、山西、山西等地的八大碗,而且所有的“八大碗”也都会有一个来自大人物的传说——比如山东滕县的“八大碗”就将发明人归功于孟尝君;东北八大碗也会扯上老憨王努尔哈赤。

其实历史上各地“八大碗”的共同起源非常古老,乃是来自于周礼的最高席面——“九鼎八簋”。所谓的“簋”是一种古老的餐具,特点是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后来的大海碗就是簋的遗制。

在上古,天子的盛宴是九鼎八簋、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这些数字都有着象征意义,因为在中国古代,十以内的数字都与天地相对应,奇数代表天八大碗,偶数代表地。天有九重,地有八方,九鼎八簋就代表着富有天上地下四海九州的所有美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旦吃上了八个大碗,就象征着吃尽天下的所有的佳肴。而在历史上,尤其是中唐以后,正定曾经长期以华北首藩称雄诸侯,所以“八大碗”也就代替了九鼎八簋成了历代节度使在守护故乡时向朝廷彰显实力和意志的象征。

簋,在上古是一种专门盛“硬菜”的食器。和欧洲大户人家的古董银盘一样,精美的青铜餐具也被当传家宝。

正定八大碗最大的特色就是食材简单的四荤四素,四荤:扣肉、酥肉、扣肘、肉丸,四素:炸豆腐、海带、粉条、白萝卜块,主食是馒头或蒸卷。可见正定八大碗的荤菜都是清一色的大肉。这是因为古代正定地处平原,虽然富裕但是物产单一,不比的依山傍海之地,水陆俱全。所以只能在普通的食材上只能以精工细作求胜八大碗,因此八大碗中的每一碗都有着十分复杂的工序。体现了华北饮食文化中对厨艺的精进和食材的尊重。

就以扣肉一道菜来讲,真要想做的讲究,就必须严格遵照古法烹饪。先将“整装”的大块肉用香料煮成八成熟的白肉,之后晾干抹上甜酱;待甜酱干后用大火燎尽肉皮内的毛根(抹酱的作用就是避免这道工序之后留下烧焦的毛发气味);之后入油锅,将肉整块炸至金黄;随后将肉块切成薄薄的肉片,再肉皮朝下放进碗中,复以大火蒸一个时辰,之后篦出腻油。在以前这些上好的大油都归承办宴席的厨师所有,厨师可以将这些大油卖给点心铺。

大油篦出后,再添加葱姜蒜以及高汤再次上锅文火蒸半个时辰左右才算大功告成。

八大碗上桌之后,四碗荤菜最令人食指大动,比如扣肉、扣肘的皮色如吉金古铜,而皮下肥肉晶莹如水晶白玉,再下面的精肉呈酱红色,玉白和酱红相间,可谓色香味俱佳。这种热气腾腾的菜肴最适合年终燕乐时“朋酒斯飨”、“称彼兕觥”的热闹气氛。而且明脂大胙看似肥腻,但吃起来却没有腥味,肥肉的粘滑,瘦肉酥松。而素碗中的菜,也极具有蒸碗的特色,比如平时粗硬的海带变得柔顺如粉条,而平时柔顺的粉条变得爽滑如肉冻,而炸豆腐和白萝卜块在经过高汤料理之后也变得口味鲜香醇厚——总之,每一道菜都有着节日的味道。

春节之后,正定城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灯会,在大快朵颐一餐“八大碗”之后,在游览一番璀璨华灯之下的如梦似幻千年雄邦,会使人有一种异常满足的心情,犹如回到了曾经的少年时代。

正定古城的元宵夜。

相关教程推荐: 八大碗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