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底的起源

突然想到草鞋底的香。那种酥脆,那种葱香鞋底烧饼,回味无穷。

据史书考证,烧饼是汉代班超同西域时传来的。

〈续汉书〉有记载说:“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最早的烧饼,唐代就盛行了。〈资治通鉴.玄宗〉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至咸阳集贤宫,无所裹腹,任宰相的杨忠国去市场买来了胡饼呈献。当时长安做胡麻饼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辅兴坊的店铺。为此诗人白居易赋诗一首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谗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说在咸阳买到饼象不象长安辅兴坊的胡麻饼。胡麻饼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盐面清油、碱面、糖等为原辅料,和面发酵,加酥入味,揪剂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炉烤制,因而白居易说“面脆油香”了。此做法与现代烧饼差不多。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僖宗幸蜀之食,有宫人出方巾包面粉升许,会村人献酒一提,偏用酒浸面,敷饼以进,嫔嫱泣奏曰:‘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说的是880年8月,黄巢农民起义,兵逼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没有吃的,宫女用宫中带出的一点面粉,用村里人送的酒,一起和面,先在锅内烙,后在炉内烘熟,拿给他吃,说这是消灾的饼。僖宗勉强吃了半块。这种先烙后烤的方法和现在相同。“消灾饼”不用芝麻,大概就是现在的火烧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有“烧饼做法”,与唐代的烧饼做法相差无几。 北京的烧饼与火烧应该说是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当然品种与前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了。

我说的这个烧饼流行于江苏一带的草鞋底。一种葱油酥饼。

草鞋底,难道真是用草编织成的普通鞋底?哈哈,猜错了!这是一种美食。如果用根麻绳给捆成一摞,乍一看还真像小时候在地摊上看到卖的鞋底呢!草鞋底其实是江阴的一种特色美食----烧饼,之所以叫草鞋底这个名字,可是有一段很悠久的历史喔。

公元1645年,江阴军民为抵制"剃法令",在原任典史阎应元的领导下,守城抗清,十万清兵团团围住了江阴城。日子长了,城中出现了缺粮少食的情况。城外的江阴人想方设法试图将粮食送入城中。江阴城东有个蒲草、稻草编织品"蒲鞋"、"草鞋"的民间集散地--"蒲鞋桥"(现澄江街道蒲桥村)。桥头,有家夫妻烧饼铺。一天,烧饼铺外来了一位卖草鞋的老乡。他苦苦哀求店家:将草鞋换成烧饼以充饥。正想着如何将饼送入城内的店主产生了一个念头:将烧饼做成草鞋底的形状鞋底烧饼,以假乱真,送入城内。他俩连夜动手,将草鞋底一样的烧饼烘熟,一只只系上稻草细绳,连同草鞋一起混进城内、送给抗清的军民。随后,其他百姓也仿效着将烧饼做草鞋底设法送入城内。

此后,清兵虽然破了江阴城;但这种做饼的方法却被江阴人沿袭了下来,还给它冠上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草鞋底" 。

然后流通到江苏的大部分地区有了很多演变,泰兴的黄桥烧饼,龙虎斗也是一种演变。做法也有不少的变化。

相关教程推荐: 哈尔滨烧饼+鞋底烧饼教程